1、上官姓的源流是单纯的,它的起源出自一个姓氏:芈姓。追溯到春秋时期,楚国有位上官大夫,他的后代以他的封号作为自己的姓氏。具体来说,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(今河南省滑县东南)的大夫,子兰的后代就居住在上官地方,后来以地名为姓,形成了上官姓。因此,上官姓的始祖就是子兰。
2、姓氏起源:上官姓源于芈姓,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。上官氏的族人原先在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居住,后来望族居天水郡,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。秦国灭掉六国后,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,上官氏则被迁往陇西上圭。综上所述,上官是现在的一个复姓,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价值。
3、上官家族的来历上官姓源流单一,出自芈姓。上官氏的始祖是战国时楚国公子子兰。一说上官姓以地名为姓氏。据《史记·楚世家》记载,“上官”为地名,在今河南滑县东南。上官源于华姓,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。
4、起源和迁徙:上官姓源于芈姓,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。在秦国灭掉六国后,楚国公族大姓被迁往关中,上官氏则被迁往陇西上圭。之后,上官氏族人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息,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。现代分布:上官氏族人在现代仍然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,如广西壮族自治区、江西省、福建省等地都有上官氏族人的聚居地。
5、上官是现在仍是上官姓氏。上官姓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411位。上官氏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四百十一位,约有二十七万余人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0.016左右。上官源于芈姓,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。族人原先在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。
1、篆刻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,它是指用刻刀在石材等材料上进行汉字镌刻,篆刻起源于战国到西汉时期,那时人们用滑石来做篆刻,仅用于葬礼,后来出现玺印等,篆刻技术被广泛应用。
2、篆刻这门艺术是兴起于先秦、盛在汉、衰在晋、败在唐和宋、复兴的时候在明、中兴在清。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化。篆刻字体它是在金属、象牙、犀角、玉和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的一个艺术字体,主要是以制作印章为主,所以又称它为印章艺术字体。
3、篆刻: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字艺术形式,篆刻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字和龟甲文字,后来发展成战国时期的小篆、汉代的隶书、魏晋南北朝的隶书、楷书等。篆刻技艺涉及文字、印章、印泥和纸张的配合使用,用以刻出文字、图案和花纹。
4、篆刻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周秦、汉魏六朝和隋唐以后三个阶段。秦以前的古玺文字为籀文。秦代,籀书逐渐演变为篆书,印文也转用篆书。当时天子称玺,臣下称印。汉代的汉印由“小篆”演变为“缪篆”。汉印在秦印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极其丰富的发展创造,在历史上最为突出。
5、我国印章与碑石篆刻,从秦至唐的约1000年间,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成为我国古代篆刻艺术中的宝贵财富。秦代的印章制度及石刻,直接影响了汉代,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以前更为丰富,而鸟虫书入印,使印章的装饰性更强了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除了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外,碑石篆刻达到了空前高度。
6、篆刻,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,历经了十余个朝代。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。一个是战国、秦汉、魏晋六朝时期,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、金、牙、角等。它被称为“古代篆刻艺术时期”,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。
1、上官姓氏的名人有:上官婉儿。上官婉儿:上官婉儿是唐朝的一位重要人物,她不仅是武则天时期的一位女官,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。以其才华横溢的文学造诣和宫廷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而著称。她的诗作风格独特,流传至今,被后人传颂。
2、上官凝(1013—1070),字成叔,号闲居燕士,宋邵州邵武(今福建省邵武县)人。上官有质次子。宋代文士,庆历二年(1042年)进士,初调安徽池州铜陵县尉,为人刚正纯直,不受馈赠,善决疑案,有政声。
3、上官昭容生于664年,死于710年。她的祖父上官仪,因替唐高宗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,被武则天所杀。刚出生的上官婉儿就随母郑氏配入内廷为婢,14岁时熟读诗书,聪敏异常,一次武则天当场出题,她须臾成美文。武则天于是免除其奴婢身份,让她掌管宫中诏命。随后上官婉儿为武则天重用,掌管宫中制诰多年。
4、历史上姓上官的名人包括: 上官桀,汉朝人,武帝时任太仆。武帝临终时,任上官桀为左将军,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,封为安阳侯。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,但事情败露,被诛族灭。 上官仪,唐朝诗人,尤其善于做五言诗,在技巧上独树一帜,许多人都很赞赏,也有人模仿他的这种五言诗。